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动态

专题|孙若风:中国文化和建筑是土里长出来的
2020-04-28

1.jpg

中国文化是土里长出来的。按照女娲造人的传说,人就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也把文化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像英语中“文化”的词根就是耕作,但是,由于中国先秦以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农耕文明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我们文化的土性更强。经过这番新冠肺炎的冲击,又一次唤起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或许会进一步推动文化土性的回归。

2.jpg

中国建筑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从巢居、穴居到后来各类建筑的演变,直观地展示了这样的一个生长过程。更何况,建筑作为文化的产物和载体,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自然属性最典型的例证。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住在这样的建筑里,我们的前人才会觉得可以安身立命,落地生根。

3.jpg

文化和建筑由人创造。人来自自然,信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大地之子。到乡村旅游,找乡村建筑,可以体验中国文化和建筑的这种土性,这是我们文化和建筑最重要的禀赋。感受到这种土性,就接上了地气。

一看乡村建筑理念。“道法自然”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遍布各地的乡村建筑,不管是出自何人之手,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遵循着这样的法则。

4.jpg

这些建筑无论是单体外形,还是村落布局,都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尊重自然、敬畏天地,与周边山川河流、田园树林融为一体。农人像种下树木、庄稼一样种下建筑,让它们在一起长成,互生互动,相得益彰,共享天地精华。

二看乡村建筑营造。乡村建筑的形制与工艺,涉及结构构架、砖石砌筑、装修装饰方方面面,用上了木作、竹作、土作、石作、砖瓦作等匠作工艺,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建筑话语体系。

5.jpg

各地乡村选用的建材,还具有保温隔热、节能、透气的功能,体现出对人的安全性和亲和性。从今天的视角看,这些建材能够循环利用,因此,是环保的、绿色的。

6.jpg

三看乡村建筑材料。乡村建筑最主要的方法是就地取材,这决定了它的地域特色。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什么山上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或木结构为主,或土结构为主,都是当地最便于取用的材料。一些地方盛产竹子或易于取石,竹、石又成为主要建材。

7.jpg

各地乡村选用的建材,还具有保温隔热、节能、透气的功能,体现出对人的安全性和亲和性。从今天的视角看,这些建材能够循环利用,因此,是环保的、绿色的。

8.jpg

中国农业与乡村建筑的生成演化具有同步性,甚至集于一人之身,至少在传说中是这样。公刘就是这样的伟大人物,他既是先周农耕文化的鼻祖,又是开创穴居式生活方式的窑洞之祖。

9.jpg

《诗经·大雅·公刘》描述了公刘带领大家开垦荒地、营造居室的过程,其中写道:“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公刘察水观山,终于选中了这片土地,在这里种植,也在这里构筑居所,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欢声笑语。

10.jpg

今天,我们寻访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当地人总会说先祖来这里开创基业,就是看上了此处有利于农事和居住,他们是家族发展的拓荒者,也是家族居住的规划师。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这样构建了带有泥土气息的乡村建筑,又反过来受到这些建筑气息的熏陶,建筑品格与乡村人格相互生成。这些处于自然怀抱中的乡村建筑,不仅能为这里的人们遮风挡雨,而且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庇护所。

这就难怪今天的游客面对这样的建筑,会有赤脚踩在泥里的亲切和舒适,有“复得返自然”的感应。

11.jpg

撰稿:孙若风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觉:单诗雅

责编:盛夏

联系电话:010-8250 9536

咨询邮箱:cncciruc@126.com

联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2104室

微信公众号

文言文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