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动态

专题|孙若风:乡村建筑是中国人的共有祠堂
2020-04-29

1.jpg

祠堂是中国古代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家族繁衍,瓜瓞绵绵,家道传承,于炽于昌,血脉融合着文脉,文脉维系着血脉,族人既便远行万里甚至飘洋过海,也念念不忘。

在我看来,今天散落在乡村的各类建筑,特别是传统民居,也具有祠堂的份量,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共有的祠堂。

2.jpg

这些建筑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人创业守业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心中默念,留下了引起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强烈共鸣的精神气息。乡村建筑是我们追想并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平淡而庄严,平凡而神圣

3.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鸣;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中国的乡村建筑就是依靠这种“德”的禀赋,无论多么残旧、多么偏远,今人仍能倾听到历史上礼仪之邦在社会基层的回响,真切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文化气场。乡村建筑以德服人,因而有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乡村建筑特别是乡村民居能起这样的崇高感,是基于我们民族特有的集体意识:

一是家国意识。《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一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4.jpg

二是家族意识。在今天看来,与长期的血缘宗法制度相联系的家族意识,当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落后性,有些已经是糟粕,但家族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忧患意识、担当作风、进取精神,仍然有其不可磨灭的闪光之处。

5.jpg

三是家居意识。农耕文明决定了对家园的固守,家族意识也决定了对家居的热爱。《汉书》中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难离故土,也就难离故居,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中,祖屋的地位和价值是其他民族没有的。

从重家国,到重家族,到重家居,在这样的民族心理结构中,乡村建筑承载着不同寻常的家国大义。

6.jpg

也正是依照这样的逻辑,无论是在血缘上还是文化上,民居就是当地祠堂这棵大树上张开的分枝,而当地祠堂又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思想行为范式。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由此深植于家庭和人心。

7.jpg

各类民居满足的是家庭生活所需,不像祠堂那样以表达人纪纲常为主要目的,但也贯穿着祠堂里倡导的思想内容和行为要求,六朝文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家传以申世模”,“家传”与“世模”具有同一性。因此,今天的人就会看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生动、具体而微地体现在乡村建筑中。

8.jpg

比如,各地老民居在建筑格局和房屋安排上,尊敬长者,老幼有序,并且,或以厅堂字画、或以房头雕刻,或以室内装饰,展示耕读传世、勤俭持家、父慈子孝、循礼而行、温柔敦厚的内容。民居延伸、拓展、丰富了祠堂文化,并把这种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形成了各家各户优秀的家风。

9.jpg

家风的精神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风、族风和社会风气息息相通,承载着这些文化信息的乡村建筑,成为祖祖辈辈的必修教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这种建筑文化的教育,成为必修的功课

10.jpg

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及民族的血液和骨髓,成为坚如磐石的集体认同和民族意识。而崇尚和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都成为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然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源头。

11.jpg

今天的游客面对中国的乡村建筑可以发现,我们的前人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又用家国观念、家族观念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建筑如果让我们既感到敬畏又感到亲切,那是因为列祖列宗们的文化创造,特别是他们确立的一些价值取向和生活基调,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使我们这些后世子孙不失中华儿女的本色。

       早在北周时期的文人瘐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实际上,表达我们引以为傲的“家风”、“世德”,不只可以靠文字,还有乡村建筑。

撰稿:孙若风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联系电话:010-8250 9536

咨询邮箱:cncciruc@126.com

联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2104室

微信公众号

文言文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