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动态

郭林文: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08-27
在8月23日举办的“聚势谋远”2020年苏州圆桌思享汇暨黑猫会线下分享交流会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发表题为《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演讲。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微信图片_20200831160024.jpg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受邀参加苏州圆桌思享汇活动。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讲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现状、路径、趋势、建议四个方面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831160028.jpg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郭林文


一、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现状

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产业整体的影响很大,而数字文化产业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实现了逆势增长,可以说在整个文化产业当中是“一枝独秀”。

数据说话,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下降1.6%,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下降了6.2%,降幅大于整体经济,而数字文化产业是什么情况呢?关于数字文化产业还没有专门的统计,以文化新业态特征比较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数据为例,这16个行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8.2%;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2.2%,比上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前3的行业分别是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全部是“互联网+文化”产业。其中,上半年我国游戏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电竞产业销售收入增长5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04.jpg


二、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路径

那么数字文化产业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快速增长呢?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数字文化产业不需要人与人的实际接触,而疫情期间大家呆在家里,有更多的时间在网上读书、看电影、打游戏、听音乐、云旅游等等。而除了这点以外,我认为数字化还在其他三个方面为文化产业赋能。

第一,数字化创新了文化产品生产的模式传统的文化产品,主要是创意、工艺来驱动生产;而数字文化产品能够做到依靠需求来驱动生产。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的掌握用户对数字文化产品的偏好,然后根据用户偏好个性化创作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业从以往“产品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这方面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字节跳动,运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了新闻、短视频生产和推送的模式,短短八年时间就成长为我国文娱媒体行业最大的独角兽;小米公司通过互联网让用户参与软硬件产品的研发,短时间内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35.png


第二,数字化增强了文化表现的张力。我们知道很多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一般,而将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化以后,通过创意表达、高新技术手段,应用于动漫游戏场景、舞台演艺、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当中,能够极大地增强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比如近年来大火的“故宫IP”,除了文创产品大卖以外,还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了大量的动漫游戏产品,也是深受年轻用户的喜爱;作为新晋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励丰文化科技在贵州茅台打造的舞台演艺——《天酿》,通过VR、AR、全息技术,带给游客极其震撼的茅台酱香酒文化体验。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18.jpg


第三,数字化优化了文化服务的方式。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除了产品质量以外,服务质量的高低,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体验感和满意度。而数字化技术将提升文化产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文化服务的品质。比如,智慧文化旅游服务的典型代表——“一部手机游云南”APP,具备景区地图导航、刷脸入园、语音导览、AI识物、直播视频、智慧厕所、游客投诉、舆情监测等智能旅游服务,使得游客满意度和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投诉量下降50%;文化消费服务的典型代表——“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联网全市文化消费特约商户,对居民文化消费实行实名补贴和精准营销,投入产出比超过1:8。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20.jpg


第四,数字化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实物型的体验性文化产品由于高度依赖线下消费场景,例如文博、影院、休闲娱乐、旅游等产业,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均遭受巨大的冲击,而数字文化产业却实现了逆势上扬,因此,传统文化行业也纷纷加速触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影响。比如,疫情期间各地通过视频、VR、360度全息影像、线上直播等方式推出“云旅游”,把旅游搬到了线上,故宫直播甚至吸引上亿人在线游览,众多文博场馆也举办直播活动,成为很好的宣传方式;另外文旅部疫情期间迅速推出“文旅产业云讲堂”,为文旅从业人员提供线上培训服务,取得了较好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23.jpg


三、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趋势

第一,5G技术将催生大量细分文化产业领域。我们知道4G技术催生了直播、短视频、手游等文化行业,在这些领域诞生了快手、阿里音乐、得到等一批独角兽企业。而5G比4G还要快数百倍,而且具有高吞吐量和低延时的优势,在人工智能、8K、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将在文化传媒、游戏电竞、数字影视、在线旅游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26.jpg


第二,人工智能将提升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和表现形式。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群智开放等特征,并广泛应用于新闻出版、音乐、旅游、影视等领域,推出了腾讯音乐、今日头条等新产品。随着文化产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海量数据以及大数据算法的不断成熟,人工智能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对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能力的提升和文化内容表达方式多元化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促进作用。最近通过对海淀的字节跳动、腾讯、百度、快手、华为等文化企业进行集中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都在重点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29.jpg



第三,数字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将加快推进。随着中华文化大数据体系的逐步建立,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文化资源的活化运用将越来越广泛,而以热门IP为核心开发各种类型的数字文化产品将会越来越普遍,数字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内部将加速融合。同时,文化产业的边界会加速拓展,“大文化”概念会逐渐深入人心,数字文化产业将与各行各业产生关联,因为数字化有利于打造IP,然后通过“IP授权”的模式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32.jpg



第四,文化产业线上线下互动将持续深入。O2O模式在餐饮、教育、酒店等领域应用普遍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文化产业虽然也有探索,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际成效均有待提升。例如,疫情期间各地的“云旅游”虽然做的很热闹,但目前来看线上线下的互动不够充分,尚未很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未来,文化产业线上线下互动将持续深入,线上宣传、线下体验将会越来越普遍,线上线下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得到拓展。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35.png



四、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建议

结合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路径和趋势,我简单谈三点未来发展的建议。

第一,开展数字文化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们在文化领域还有大量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比如图形图像及音视频媒体智能处理技术、人工智能自主创作技术、影视产业生产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等,建议数字文化企业围绕文化领域的核心需求,开展文化技术研发。同时,一些前沿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广泛,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区块链技术可以在文化产品认证、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解决文化产业在版权保护、投融资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难题,但目前应用还不深入。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38.jpg


第二,加强数字创意内容创作生产。核心文化技术虽然非常重要,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到最后,仍然是内容为王,需要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作为支撑。今日头条虽然目前的优势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但通过对他们的调研获得的反馈是,从长远来看,核心仍然是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和有趣的娱乐内容。对于VR技术领域来说,VR技术虽然效果很酷炫,但VR视频内容相对一般的视频内容来说还太少,质量也有待提升,需要加强VR视频内容的制作,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感。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41.jpg


第三,加快数字文化装备研发和制造。除了前沿文化技术和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之外,还需要配套的硬件设备。以5G技术为例,虽然华为5G基站已经在规模化部署,但5G技术要广泛应用到各文化行业,还需要硬件终端的支持,需要开发能够支持5G技术的VR眼镜、游戏机等。建议数字文化企业围绕5G、8K、VR、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生产高端数字文化装备。


微信图片_20200831155544.jpg




联系电话:010-8250 9536

咨询邮箱:cncciruc@126.com

联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2104室

微信公众号

文言文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