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新闻动态

专栏|孙若风:文旅融合建设大美中国
2020-06-02

十多年前我在兰州挂职,到旁边的西宁参加郁金香旅游节,看到宣传词是“大美青海”。因为各地都在琢磨旅游宣传词,这前后相继出现了“爽爽的贵阳”、“好客山东”、“彩云之南”之类,所以,大家都特别留意。我当时的反应是仿佛一下子被击中了:这个真的好!它化用了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庄子前面的老子还说过“天地大德曰生”,很符合旅游的特点,也符合青海的特点!


此后,“大美”逐渐成为称赞旅游之美的流行词,蔡孑民说“中国人是最富有美感的民族”。中国人讲壮美、优美,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与全世界一样。中国人还喜欢讲“天下”,喜欢“念天地之悠悠”,所以崇尚大美。大美,是我们的审美情结。


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中国人在造字时就表现出以大为美的倾向,即汉代许慎说的“从大从羊”。千百年来,当人们用到“美”字,就会联想到“大”的意义指向,这已经成了一种集体认同。至少从符号学角度可以这么理解吧?


u=884878661,32935879&fm=11&gp=0.jpg


六朝文论家、古典美学家刘勰说到过这种大美的缘起。《文心雕龙》五十篇,第一篇《原道》第一句是“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人仰天俯地,上有丽天日月,下有焕绮山川,“傍及万物,动植皆文”。人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创大美。这是在创世纪的视野论述美的产生。从哲学上的“天人合一”,到日常生活中的“杯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追求大美成为中国美学的基因。审美对象可能是经天之日月、行地之江河,也可能是草木虫鱼鸟兽,人有悲欢离合,情有喜怒哀乐,种种人生风景和况味,都是“大美”画框里的林林总总,所以,六朝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这么说艺术创作的启动:“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timg (49).jpg

文化和旅游融合,为实现这种“大美”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是大体量。经过这一轮机构改革,组建自上而下的文化和旅游部门,文化和旅游在体制上融合在一起,规模明显扩大。而且,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它们在各自领域拓展之后的相加,是“文化+”和“旅游+”的相加。近年来,全社会文化自信日益高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趋增强,文化向经济社会众多领域跨界融合,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旅游也实施“旅游+”的跨界融合战略,无滞无碍,踏歌而行,春风得意,马蹄带花,一不留神就做大了蛋糕。文化和旅游融合,走出了以往逼仄、局促的工作空间,登上广阔的舞台。这是文化生产力,或者说是文化旅游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有了大锅,才能给人民群众端上丰盛的饭菜。




第二是大格局。大体量不代表大格局,而是应该借助大体量形成大格局。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只是要实现量级变化,而是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重新熔铸。这将是一个新的有机体,一个“新物种”。当此文化和旅游风云际会之时,必须有大视野,登高望远,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具有大胸襟,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迎接八面来风;坚持大情怀,以文化民生为念,以保障百姓正当的文化权益和享受幸福生活为念,以万物和谐为念,有悲天悯人之心,有对受伤的自然山水的一往深情;勇于大担当,在历史长河和世界发展的方位上把握自己的使命,时时自省不要做小了格局,让那一波波为“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点赞变为叹息。




第三是大美。有了大体量、大格局,就应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大美了。《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种置身其中无需刻意索取的美。一个时期以来,先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无时无处不可学习成为人类进阶。接着是文化创意成为风口。创意的基础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201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文化创意向经济社会生活的广泛覆盖,文化创意把文化的元素,也就是美的元素,融入相关产业中,进而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时时处处生活于美的环境中。文化创意与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等一起,共同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属于大众的生活美学。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给专业的文化创意和艺术提供了深度渗入社会的条件,也使得社会大众更便利地参与包括文化创意在内的文化艺术创造。而近年来全域旅游,则以旅游环境的整体打造,让旅游的鲜花开遍各个角落。
timg (65).jpg

我认为,要实现从大体量到大格局,再到创造大美中国,需要做到三个贯通:

一是贯通上下。构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体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保障各级公共文化、文化市场、旅游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二是贯通内外。一方面继续深化文化和旅游的内部融合,真正在体制、机制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打通经络,畅通气血。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中央做出的决定,要从政治的高度强化融合。另一方面,打破部门壁垒,主动与跨界而来的其他行业加强对接、形成联动。像近年来由其他部门实施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还有工业文化遗址保护、森林风景步道创建,等等,都是在发现美、保护美、创造美,这符合各自行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向美趋势,各行业可以也应该形成合力。



三是贯通各种美。传统美学把美区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新的条件下,是否还是这几种美的类型,而且,它们之间边界是否还清晰?前些年,有学者提出过科技美、旅游美,是否立得住?这是留待美学家们去研究的学术问题。只是,我们感觉到,从审美客体看,党和国家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把每个城市乡村建设成为可业、可居、可游的地方。从审美主体看,美的创造者,除了造物主和文学艺术家、理论家,人人可以成为美的创作者和评论者,再加上大众化旅游方兴未艾,生活美学日渐成为社会生活方式,更使得社会大众成为美的践行者。在这样一个跨界的时代,创造、感知美,也可以跨界。可以区分的美、硬性间隔的美、可以说得很清楚的美,不是大美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要创造大美,还要依靠能够发现美、创造美的人,并为他们的审美活动提供条件。经过融合的当代中国文化和旅游,将聚焦二者交叉点上出现的审美交融,关注其对大众生活的提升,以精神为导向,积极配合、服务人民群众用艺术和旅游去发现和创造诗意人生,扩大当代中国社会的美学根基,强化当代美学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源。以美的光亮给大众引路,也以大众为师并从他们那里汲取能量;用美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大众生活,也千方百计调动他们成为审美的创造主体。中国的大美,不只体现在审美对象上,更体现审美主体上;不是落沉在孤赏自赏的象牙塔,而是“群众性”的强大底盘。


timg (34).jpg


器大者声必闳,意高者声必远。处在世界大变局和中国大发展的历史交汇中,中国人当会有自己幕天席地的大格局和大美气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泽细流故能就其深”,大美,是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底色,也是寻常百姓幸福安稳的生活常态;是关于未来的预设,也是发生在当下的体验;是居家过日子的一饭一蔬、一饮一啄,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撰稿:孙若风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原科技教育司司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联系电话:010-8250 9536

咨询邮箱:cncciruc@126.com

联络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59号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2104室

微信公众号

文言文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