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孙若风:旅游业的绝地反击和开疆拓土
2020-05-13近年来,直播带货风起青萍,旅游业也有试水。新冠大疫爆发,旅游业受到垂直打击,众多企业溃不成军。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开展云上游,更有一些企业进入旅游直播平台,引人瞩目。这是杀出病毒重围的一次逆袭,是春寒料峭中的一抹阳光。回想当时看到旅游带货,听到那市肆招徕之声,却仿佛听到绝地反击的集结号,热血沸腾。
在疫情的风声鹤唳中,旅游带货带着烟火气,直抵人心,让困顿家中的人们感受到诗和远方仍在。听到这样的声音,可能会想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依旧,卖花依旧,但这次是在网上,是在旅游带货中。它以腊梅绽放的姿态,呼唤整体旅游业的春暖花开。旅游带货带的不是货,是温情、自信与力量。
当业界还在考虑疫后如何复苏时,企业却行动起来,凭借勇气和智慧,凭借创新精神,冲破了病毒牢笼。事实证明,企业是创新主体,这个结论没有过时。这样的突围,为特殊时期旅游能量释放找到新出口,是旅游思维模式的又一次解放,也是旅游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又一次锤炼。
从来脆弱的旅游业,这次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和韧性。在狂风骤雨般的打击下,特别是在严厉的禁足要求下,主动出击,以旅游业的诗情画意划破至暗。旅游唯美,拼搏则刚。
疫情发生后直播带货潮水涌起,旅游带货只是其中一个浪花。但是,在我的视野中,只有旅游带货扛的是行业旗帜,没有听说工业、农业、交通、体育、环保等等以行业名义带货。这是一个行业为其他行业站台背书,以一个行业的感召力带动其他行业。旅游带货既带自己的货,也就是山水人文以及其他旅游产品和服务,也带其他行业货品,既营销自己也营销他人,以行业带行业,以货带货。这种做法仅此一家,再无他店。向来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旅游业,这一次在自救的同时也给了其他行业以阳光。
旅游带货,是突发灾难时期的应对之举,也是旅游业跨界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同它叫卖的农产品,瓜熟蒂落。旅游业在本质上就与众多产业密不可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通过与相关工作或行业融合发展实现的,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先与外交,接着与商业,又接着与文化,每次融合都让旅游焕然一新,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今天更是长袖长善,广泛渗透融合,特别是近年来,在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外,又不断有新要素的加入,而每一个新要素又带来新的扩张效应。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是重塑了旅游业,这也使得旅游业在这次带货中使用短视频显得驾轻就熟。
疫情危机催动了旅游带货,但这不应是旅游业的权宜之计,而应是长远之策。当然不是希望从事旅游业的企业都来做带货,这要根据实际,不能一拥而上。但是,带货确实不失为旅游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相互助力的重要手段,但愿它不要昙花一现。
我认为,无论做不做旅游带货,其经营思路和方略,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进一步说,它代表着值得坚持的方向,因为其背后是近年来旅游业嬗变的规律。旅游带货看似一小步,实际是旅游业的一次自我超越。
一是跨行业。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诗与远方的渴望,旅游业把跨行业发展作为自己做大做强的战略基石,兼容并包,所向披靡。与旅游业的主动邀约相向而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业跨界进入文化和旅游领域,通过融合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附加值,增强品牌吸引力。旅游带货,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更准确地说,是运用了一个已经被证明成功的创意方式和经营模式。
二是跨渠道。旅游带货对于旅游与相关行业融合来说,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以往只是注意到旅游与相关行业的横向对接,而开展旅游带货,就得进入相关行业的纵向环节,包括引流、导购、分享、交易、互动,涉及互联网、仓储物流、金融等众多领域。带货活动横向和纵向打通了各种关节,也进入了多个渠道,这是一个需要统筹的综合系统,要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二是跨地域。旅游带货还使一些旅游目的地由坐地经营拓展到异地经营,身兼“坐贾”与“行商”双重身份。景点、景区、主题公园、康疗美生区、创意集市,还有开展全域旅游的城市乡村,都由在地变为在线,带着货物走州过府。这是疫情环境下的被迫出走,更是追求更大发展自由的出征。
疫情发生后,文旅界在思考如何放出“大招”重振产业,还在琢磨下一个五年规划如何拿出大手笔。我想,如果实在憋不出“大招”,拿不出大手笔,就请老老实实地从小事做起吧,特别要关注新生的幼苗,从中把握时代脉动和文旅产业趋势。旅游带货就是这种“小事”,其中或许有旅游业突破性发展的先兆。
创新不止,行者无疆。近年来,种种创新驱动着旅游业态结构的裂变,特别是按照跨行业、跨渠道、跨地域的方向,出发再出发。旅游带货作为一种具体的旅游经营模式,最终发展如何,现在不能断言,但它是旅游业又一次开疆拓土的尝试。
“国家有狮子般的雄心,我有咆哮的勇气”,这是丘吉尔的话吧?在我听来,旅游带货的叫卖,就是这样的咆哮。